不過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市場也可能會存在著兩級分化的可能性。目前中小微企業的占比較大,在經歷過最嚴環保之后,中小微企業會損失慘重但是不至于全軍覆沒,不言放棄的企業依舊會繼續的進行生產,到時最難受的將是處在中等水平的企業,一方面在環保資質不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價格水平競爭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將會促使中等企業繼續的擴大產能,或者是降低生產、人力及投資成本來做一個小型生產廠。當然可能也會存在其他邏輯,不過對于塑料原料行業而言影響不大,因為需求就在那里,不減還會繼續小增。不過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在經過環保嚴年以后,必然會有一部分的企業被關停,那么受到關停影響的市場份額將會被空出來,剩下的企業預計它們的效益以及市場份額會進一步的擴大。
首先是塑料制品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沒有更好替代品的情況下,塑料制品的地位暫時無人撼動。其次從2006-2016年數據來看,塑料原料聚碳酸酯需求平均增長率維持在7.5%,與GDP增速比較的接近。而且在國家禁止聚乙烯再生料進口這一個利好因素的影響下,200多萬噸的廢塑料被拒之國門之外,若在完全替代的情況下,聚碳酸酯新料的需求量將會提升10%。
因此最好情況下,聚碳酸酯新料的需求量將會提升17.5%。不過據了解具有進口資質的企業還是會擁有進口權而且政策會從2018年初開始執行,此外國內再生料生產企業雖然受到了環保打擊但是對于新料仍然具備可替代性,因此小編保守的估計2018年聚碳酸酯的需求量至少還要再增加10%。